這幾年我介紹了不少書,其中有許多是日本作家的作品。
但我不得不說,其實我認為許多日本作家的書,內容並不深入,也沒有什麼多獨到的見解。他們的書之所以能夠賣到海外,不過是因為他們是「日本人」罷了。
日本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個戰敗國,但憑藉著大和民族堅韌不拔和不服輸的精神,從斷壁殘垣中再次站起來,成為除了美國之外的經濟超級大國。靠著他們的經濟實力與文化力,在過去的幾十年,一直在世界所向披靡。挾著這股文化的優勢,他們基本上只對介紹歐美的書籍到日本,以及把日本的書籍賣到海外感興趣,而亞洲各國也樂於翻譯日本的書籍並在本國市場販賣,因為「日本的月亮似乎比較圓」。
但橘玲先生的《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和上面提到的許多日本書籍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它討論議題的深入和精彩程度,每每令我大為驚艷、拍案叫絕。
這本書的開頭,就從一個非常吸引我目光的話題切入:「人,真的透過努力,就能夠改變,並且獲得幸福嗎?」
橘玲先生用極大的篇幅,討論了這個主題。
但很抱歉,如果你沒有把整本書看完,你可能只會得到這樣的結論:「作者認為很多時候,對於很多人來說,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改變,或者達不到他們心目中所謂的成功。」、「一個人的智力有多高,遺傳已經決定70%了。」、「做喜歡的工作就會成功,不過是現代社會的最強神話罷了……。」
那麼意思是不是說,這個世界不但殘酷,而且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如果沒有先天的優勢,以及在強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能力,就等著兵敗如山倒、活得一塌糊塗?
那倒也未必。作者提到了非常積極的作法,簡單歸納為兩行文字,就是:
.捨棄大教堂,往市集邁進。
.在恐龍的尾巴裡找到頭。
沒有看完這本書的你,肯定看得一頭霧水。容我簡單翻譯一下。
橘玲先生的意思,是要大家別再迷信所謂國家、大公司或者社會制度能夠帶給你安全與保障;同時另一方面,堅持自己的興趣跟愛好一定能活得很好,但你必須「自己有能力建立一套獲利的商業模式與系統」,才不至於在傳統的資本主義與能力主義社會中,遭到忽視與摒棄。
這與我平時一直在提倡的觀念很類似。所有的職場人都必須注意,很多時候真的不是你不好,但只要你的工作是人家給的,他們隨時都有拿走的權力。又,很多時候資方並不想將你裁員,但公司本身無法面對世界局勢的改變與外部的競爭(例如近期下市的華X、綠X),你作為公司的一分子,只能乖乖接受被資遣、甚至是毫無任何補償措施的結果。
而解決之道,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認清遊戲的規則,以及在每天的生活中培養因應之道,讓興趣與副業能夠真正為你帶來收入。那麼,當危機來臨時,你依然能在大風大浪中老神在在、站穩腳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