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小時候常常會被父母教導一定要乖、要聽話,做一個好孩子。
但我自己這麼多年在社會打滾的經驗告訴我,一定要成為一個「不乖」、
「不聽話」的人,人生才可能「有搞頭」,也才可能才能真正過得開心。
這幾天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讓我覺得既憤怒又心痛的故事。
某位作者寫了一篇關於憂鬱症,以及那個憂鬱症是因為從小被霸凌的經驗所衍生出來的負面心理的故事。文章發布在作者自己的Facebook版面上,並且被媒體大量轉載。
在他文章底下有位網友留言說:
「謝謝作者的分享。我永遠記得在自己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是民國XX年XX國小X年X班叫做XXX班導師(他把年月日和真名全部打出來), 我恨死你!那天不曉得你發什麼神經,我一直說我肚子痛快要拉出來了,你就是不讓我去上廁所,害得我最後直接拉在褲子上。從此以後,我被全班嘲笑是個大便人。我失去了自信,也交不到朋友,人生從此一蹶不振、渾渾噩噩,我的人生走到今天這一步,都是你害的,我做鬼都不會放過你!」
大家看,一個孩子在那麼小的時候遇到這樣子的事情,你要他怎麼樣在未來人生裡頭活得開心、活得有自信?
可是站在另一個角度,針對當年的那個孩子,他難道不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事情發展到那樣的地步,他難道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如果當年的他在內心裡頭足夠「叛逆」,足夠「不聽話」的話,在非常想上廁所的當下,根本就不應該聽老師的。儘管老師說現在是上課中不能上廁所,他只要直接丟下一句「老師我要去廁所馬上回來」,然後一溜煙地跑到廁所去,把這個「大事」解決了之後,再悠悠閑閑地回來,坐進教室,難道老師能拿他怎麼樣嗎?他如果當時為自己做了這樣子一個「不聽話」的舉動,多年後的今天,就不會在網站上面留下這樣子讓人看了覺得心痛又難過的文字了。
在追尋自己人生夢想也是一樣。很多人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回頭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並且留下讓親人傷痛欲絕的文字告訴自己的爸媽說:「都是因為你們,讓我走上了一條我不想走的道路,現在我已經在前半生把你們希望我完成的事情完成了,接下來我要過自己的生活了」,接著一走了之,不再和家人聯絡。
也有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覺得父母都是「披著羊皮的狼」,嘴巴上說很支持孩子、愛孩子、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孩子內心很清楚,父母希望孩子去從事醫生、會計師、律師或工程師這樣子的工作,不過是覺得那樣子未來比較有穩定的職場,社經地位較高,能夠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罷了。說穿了,還不就是父母為了他們自己嗎?所以孩子在被父母這樣子控制思想、規劃道路的時候,內心非常不滿,但是又為了「想要聽話」、「表現得乖一點」去迎合父母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不斷地壓抑自己,到最後終於爆發了,跟父母零互動,甚至與父母完全斷關係。這樣子的結果,我想絕對不是父母,或者是作為孩子的我們希望看到的。
於是我要強調「叛逆」的好處!叛逆不僅能夠讓你早一點走上自己的道路,不會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後悔,也能夠拯救你因為對人生感到懊悔而離家出走、不想再跟父母聯絡的人倫悲劇。你應該做的事情,是早一點找到自己的方向,努力去衝刺。當你能夠做出成果來的時候,再拿著那個成果,以及在過程之中培養出來的自信,回來與父母自在互動,那麼自然就可以跟父母維持非常良好的關係。
以我自己為例,我父母原本希望我能乖乖當個大學教授,但我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深刻地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個當大學教授的料」,因此即使拿到學位了,卻沒有在臺灣從事所謂的教職,而是打造自己作為作家、演講家的品牌,近年更開設行銷宣傳公司「幫別人紅」。這當然不是父母所樂見的,但我自己知道,在過程中得到快樂與自由,絕不是作為一個大學教授所能夠獲得的。我們不應該把父母對我們的期待,當作是不去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藉口,再把人生不如意時滿肚子怨氣,發洩在與父母的關係上。
想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希望有一個良好的家庭關係,「做個叛逆的孩子」,就是你現在應該走的道路!

Comments